車城與恒春古城
車城鄉
車城鄉是臺灣最重要的洋蔥內外銷產地、享有「洋蔥王國」的美譽、是進入恆春半島旅遊的前哨站、也是恆春半島開發較早的地區。沿台26號道由北往南 走,過完小尖山,便抵車城鄉。鄉內有許多知名景點如: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福安宮、四重溪溫泉、保力林場等。最佳伴手禮則非車城鄉農會推出的一系列洋蔥相 關產品莫屬,如:洋蔥紅酒、洋蔥露、洋蔥餅、洋蔥醋等。另有四重溪紅仁鴨蛋及養生蛋值得選購。
「車城」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較為通俗的說法有:昔日在此墾拓的漢人,以木材為柵築城防範原住民。因「木材」的閩南語發音與燒柴的「柴」同音,故稱之「柴城」。至於「柴城」如何變成了「車城」?日據時期學者伊能嘉矩認為是「柴城」發音上的訛誤所致。
另一說法則指稱早期車城將大量薪材輸往臺南地區,庄民乃利用薪材做為要塞防範原住民,故稱「柴城」。之後原住民又來犯,當時車城至海口間沿岸盛行燒 製木炭,恰有搬運木炭的牛車數十臺聚集於附近,庄民遂利用牛車作為防禦而擊退原住民,因而將「柴城」改稱為「車城」。雖然車城並未正式建城,但因有木柵環 圍故亦設有東門、北門(北門路、忠孝路口)及南門(福安路底近欽湖橋)以制出入
海口港及海口沙漠
海口港位於車城鄉海口村。地理位置居恆春縱谷平原的最北端。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港,因沿岸附近有著名的「海口沙漠」而知名。多年前為發展海上觀光而興 建海口港,成為海上藍色公路航線的終點站。這使得海口港角色多變,由最初的貨物轉運港,在繁華退盡後演變成單純的漁港,再從漁港轉型為觀光漁港。原本以為 能再造繁華。然而好景不常,海上藍色公路只如曇花一現便消失了。未如預期帶來人潮。
整個港口規劃原有兩區,東邊是觀光用的碼頭及候車室,周邊設施完善,並設有遊客中心。西邊則是漁船停靠的區域。港口旁海堤是欣賞夕陽美景的好地方,海堤下的沙灘可以戲水,夏季時吸引遊客到此地一遊,感受海口港迷人的風光。
福安宮
福安宮位於車城鄉福安村。主祀「福德正神---土地公」。是恆春地區民間信仰中心。全年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廟宇外貌為宮殿式造型,巍峨壯觀, 佔地廣闊,樓高六層,共有三進。廟殿內美輪美奐、金碧輝煌。廟觀全景包括:正對著繁榮大街的大牌樓、大牌樓之內的大廣場、分居廣場兩側的文化大樓、文藝表 演康樂台、大型停車場、步道長廊、香客大樓與最重要的廟宇主體建築等。
論規模堪稱全臺最大土地公廟。每年最重要的廟宇慶典活動就屬農曆二月初二日福德正神聖誕千秋日,以及農曆八月十五日福德正神昇天日。活動期間人山人海,廟前廣場上常擠得水洩不通,熱鬧非凡。
據臺灣省通志宗教篇記載,福安宮創建於明朝永曆年間。先民初始搭建茅舍奉祀,開基至今約350年。歷經無數次整建,始有今日巍然廟貌。
福安宮所供奉的福德正神是全臺唯一戴官帽、著龍袍的土地公。此與林爽文事件有關。西元1788年(清乾隆53年),福康安奉旨來台後,為追討林爽文 的同黨「莊大田」而駐紮車城。然官兵因水土不服染疾遽死者眾,故遲不能破賊。福康安乃至廟焚香禱告求神佑。後來如願舉兵伐賊成功。為謝神恩故奏請乾隆皇帝 褒封福安宮的福德正神。御賜王冠一頂、龍袍一襲、並勒石碑乙面,永昭後世紀念。宮內另保存了其他年代久遠、深具歷史價值的古匾與碑文。
福安宮聞名全臺的,還有「神明點鈔機」。這個神明點鈔機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大金爐。有別於一般金爐必須由香客將金紙「投入」金爐始能燃燒,此地則只 要將整疊金紙擺放於爐口,金紙即會一張張地自動「飛」入爐入燃燒,彷彿點鈔機點鈔般的畫面,造成轟動,風靡一時。這種現象其實是金爐依據對流原理設計所造 成的。當爐內有火焰燃燒時會形成氣旋,因此能將爐口的金紙吸入。
廟殿正後方有一處商店圈,販售在地農特產品、伴手禮、在地小吃與風味美食。例如四重溪的紅仁鴨蛋、養生皮蛋、洋蔥、洋蔥餅、冷熱綠豆蒜、芒果冰等都是受歡迎的商品。
保力林場
保力林場位於屏東縣車城鄉保力村,是屏東科技大學附屬的實驗林場。據調查區內共有351種植物,除供該校師生教學研究外,也開放給遊客參觀及住宿,收費價格十分公道。
林場地處偏遠,為山地地形,佔地一兩百公頃,被竹社溪及石板坑溪兩條溪流所環繞。兩溪於林場辦公大樓前匯集成一條溪,稱為保力溪。此處有山又有水, 環境相當清幽。面積雖大,但實際開發面積僅約三公頃而已,保留了大片原始景觀。林場內生態豐富,非常適合休閒踏青,可漫步於林場中的森林步道享受森林浴。
林場內種植多種國內外熱帶樹種,宛如一座熱帶植物園。有許多數齡已達五十年以上的樹木。造林地中以相思林最多,占有85%,其次為麻六甲合歡占 6%。相思林裡除了有大多數鄉土種的相思樹外,也有來自南洋及澳洲的直幹相思樹及耳莢相思樹。這些相思樹能幫助水土保持、還可以幫忙吸附空氣中的二氧化 碳、減緩地球暖化速度,可說是對環境貢獻良多。
林場內有一大片青蒼翠綠的遼闊草原。幸運的話,可以看見成群牛羊在草原上覓食畫面。尤其步入林場的茂密叢林內,還能看到各種野生昆蟲類、爬蟲類、鳥 類、蛇類等動物,像是小白鷺、樹鵲、紅嘴黑鵯、紅隼、灰面鷲、攀木蜥蜴、青山蝸牛、螃蟹、茶斑蛇、青蛇等珍貴物種棲息於這宛若世外桃源般的林場。
除了動物與植物之外,保力林場的木炭窯更是值得前往觀賞的景點。為了讓遊客瞭解木炭的製造過程,在木炭窯旁邊設有解說牌。
四重溪溫泉區
四重溪溫泉區位於屏東縣車城鄉溫泉村。日治時期,四重溪與關仔嶺、草山(陽明山)、北投四處溫泉並列為台灣四大名湯。地名的由來,乃因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巡查瑯嶠(恆春)地形時,跋涉四條溪流才到此地,故名「四重溪」。
溫泉區發展始於西元1895年(明治28年),清廷割台讓日後,日本的恆春憲兵屯所高橋憲兵曹長在四重溪「發現」溫泉,次年即築屋設浴槽使用,為四重溪溫泉利用拉開了序幕。
西元1897年,日人松原次郎來此墾荒並經營浴場,不幸於不久之後被當地原住民殺害。至西元1898年,恆春廳長柳木通義為開發四重溪,命原住民產 物交換業者王番九、王清和、董滿龍三家進駐溫泉區,並設置警察派出所以及興建浴場,溫泉區始有發展雛形。然西元1914年遇「南蕃之變」,派出所與浴場被 原住民焚毀。直至西元1926年,由高雄州出資興築公共浴場,並由恆春郡經營管理,再加上其他個人經營的溫泉旅社,遊客日益增多,為今日繁榮熱鬧的景象奠 定良好基礎。
四重溪溫泉源頭來自附近頂茄芝萊山麓,水源豐沛終年不斷。此地溫泉形成的原因乃地下水流入地殼深處,並溶入大量石灰質形成了碳酸質熱水,再從地層斷 開處湧出熱水,水溫約攝氏50至80度之間。泉質屬弱鹼性碳酸泉,PH值約7.8左右。不含硫磺質,清澈無味,浴後肌膚滑溜,是優質的美人湯。水中富含多 種礦物質,可飲可浴。泡溫泉對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緩和肌肉僵硬和紓解壓力有相當大的助益。
溫泉區自日治時期即是著名避暑勝地;附近景緻秀麗,環境清幽且四季如春。日本昭和天皇之弟宣仁親王曾偕新婚妻子來此度蜜月,高雄州為此還特別撥款興建別館及蜜月湯屋,至今依然存在。受到日本皇族青睞的四重溪溫泉,極佳泉質不言可喻。
近年來交通部觀光局大力推動臺灣溫泉美食嘉年華,並發行優惠護照,讓民眾泡湯享好康。到四重溪泡溫泉即是其中一個熱門選項。安排一趟熱力四射的四重溪溫泉之旅,別忘了品嘗美食野生鱸鰻和本土羊肉,另外知名紅仁鴨蛋當伴手禮,可讓您暖了身體,甜蜜在心底。
恆春古城
恆春古城:恒春古地名「琅峤」或「琅峤」,直到清朝以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才改名为「恒春」,座落在镇中央的恒春古城保存的相当完整,已列为二级古迹,古意浓厚的四座城门,正好构成一个适宜的旅游圈,游客可以从西门为起点,徒步至天后宫、猴洞山、南门,继而转向东门,可登上远眺恒春镇全景。
恆春古城位於恆春平原的中央,周圍有山巒台地屏障,清朝晚年為縣治所在地。臺灣現存最完整的古城即是恆春古城。建城緣由受「牡丹社事件」影響。今人將古代城池妥善保存等同於為歷史留下實證紀錄,讓普羅大眾能就近瞭解清朝縣城樣貌。
古意濃厚的四座城門,恰好形成一個旅遊圈,遊客漫步於古城內可由西門作為起點,再依序走訪南門、東門、最後北門。
西門是清朝時恆春城民進出城的交通要道,城內的西門路兩側為恆春城最早的市街,也是當時主要的商業區和文教中心。現今城門洞仍可通小車,但隨著柏油 路面鋪設填高,城門洞顯得低矮,上方門拱因車行刮損,傷痕累累,清晰可見。轟動全臺的賣座電影「海角七號」便曾經在此取鏡拍片。如今西門老街旁的舊市集, 保留了最原始也最豐富的生活文化。想品嘗道地恆春小吃絕不能錯過此區。
南門因位於城內通往墾丁的交通要道上,原有登城慢道已遭拆除,目前僅剩城門單獨留存於圓環內,兩旁已無城牆相連。南門醫院正因為位於南門城旁而命名。
東門是恆春通往滿州的必經之道。西元1983年(民國72年)由交通部觀光局補助經費修護完成。是現存恆春古城四個城門中保留較完整的城門。西元 2004年(民國93年),恆春鎮公所進行恆春古城周邊修建計畫工程,將東門城內帶狀長條空地加以整理後廣植樹木,並新增廣場、步道和相關休憩設施。聞名 全台的恆春搶孤活動即於東門城外空地舉行。如今已成為恆春鎮內最熱鬧的節慶活動。
北門為昔日進入恆春城官道的正門。但進出北門沿途恐遇生番,而生番常殺人,故一般居民多取道西門進出城。居民大多集中居住於西門、南門一帶,北門附近是練 兵營,居民甚少。西元2004年(民國93年),恆春鎮公所進行恆春古城周邊修建計畫工程,於現地興建廣場及停車場,並拆遷移除城牆邊違建戶,還給城門潔 淨風貌。
當我們細看古城新舊雜陳的一磚一石,遙想一百多年前附近原住民以寡擊眾合力抵抗日本軍無理挑起的「牡丹社事件」慘烈歷史,還有唐山壯丁隨清朝政策招 募渡海來台墾拓恆春平原的故事,唐山謠和思想起歌謠因此成為了恆春特色,細思量過往點滴,「恆春古城」已引領我們跨越時空,走進歷史,一路相伴繼續歷史。
恒春出火
墾丁是個無奇不有的地方,冬天有東北季風造成的落山風,夏天的颱風也經常從此地登陸,在墾丁半島的地底下, 還蘊藏了天然氣,出火就是天然氣冒出地表,經過點火燃燒的現象,當地人視為奇觀。說起墾丁的出火奇觀,記載已久,早在清朝年間的「恆春縣誌山川篇」中就提 及: 「出火在城東五里,三台山之左」,可見古人早就知道恆春鎮東方有個會冒火的地方,「出火」這個地名也沿用一百多年,至今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