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景區鵝鑾鼻岬角
墾丁:
【垦丁国家公园】,参观公园中两个著名的岬角,分据东西两方,西边的叫做猫鼻头,接着游览台湾岛南部最尖端赫赫有名的鹅銮鼻,著名的东亚之光灯塔就屹立在这里。灯塔于1882年建成,塔身白色,呈圆形,总高海拔55公尺,距离海岸约140公尺。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灯塔,灯光每隔10秒钟闪亮一次,在20里内都可看见。
墾丁森林遊樂區
墾丁森林遊樂區歷史悠久,是全臺第一座熱帶植物園。日據初期日人即已規劃利用本園區。區內兩大自然特色為:熱帶樹木與特殊地質景觀。具有極高的保育與教育價值。
熱帶樹木除有高位珊瑚礁植群外,還有熱帶季風林及熱帶季風雨林的植群生態。
知名植物群像如:銀葉板根、茄苳巨木、迷宮林、一樹成林的白榕區…等。
特殊地質景觀則有:石筍寶穴、仙洞、銀龍洞、棲猿崖、一線天…等。
整個園區位處恆春半島最古老的「墾丁石灰岩台地」上,乃是歷經地殼變動、擠壓、抬高而成石灰岩台地。因石灰岩含碳酸鈣成分,遇水會溶解,本區長期受雨水溶 蝕,形成難得一見的石灰岩溶洞及鐘乳石。「一線天」則是一條狹長窄小的岩縫。成因乃地殼上升造成巨大岩石斷裂所致。岩縫寬度僅容一人通過,行走其中仰頭望 時,不見整片天空,只見如細線般的天光而已,故曰「一線天」。
墾丁海水浴場(大灣)
墾丁海水浴場綿延形成一片細白砂灘,與清澈湛藍的海域形成一灣令人讚嘆的視覺效果, 此處海岸深度約達50公尺,在正常的天候,因無驚濤駭浪及危險的暗礁,適合來此觀景、游泳、拾貝或弄潮,故有「大灣」之稱。由於地處熱帶氣候區,海水浴場的戲水期較長,連冬季都可見戲水的人潮。常見遊客於岸邊樹影成蔭處,徜徉其 間,享受自然海風的清爽舒暢。
墾丁大街
墾丁大街位於恆春鎮上,白天的墾丁街充滿了海島的南洋風情,每一個人都會很自然的換上鮮明花俏的海灘裝,夜晚更是豐富,除了街上的個性紀念商品店多達30多間,也有許多美味的小吃攤位,尤其是假日夜晚,既美麗又熱鬧。
小灣:
小灣位於青蛙石南側、墾丁大街末端,日間可從事各類非動力的水上活動,晚上則可觀星聽濤進行靜態的休憩活動,對於夜宿墾丁的旅客,是夜間散步的好去處。
為提供安全的戲水環境,此區海域也規劃泳區,並由專業救生員守護大家的安全,也提供出租遮洋傘、沙灘椅、游泳圈、風浪板、沙灘排球、橡皮艇等服務。目前暫由墾丁凱撒大飯店經營管理。
船帆石
船帆石是一塊由附近台地滾落至海岸的珊瑚礁岩,岩石造型遠看如鼓起帆的風帆而得名。船帆石頂上長滿灌木和野花,常有鳥兒來此停棲。也有外國遊客發現此岩近看長得極像前美國總統尼克森的側臉頭像,因此船帆石又稱為尼克森頭。
鵝鑾鼻公園
鵝鑾鼻位於恆春半島最南端,是臺灣最南端的岬角,也是巴士海峽和太平洋的交界點,因地理位置重要,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時期即設置鵝鑾鼻燈塔於此。鵝鑾鼻燈塔是台灣尾的大地標。該燈塔因改朝換代幾經修復,目前是臺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有「東亞之光」的美譽。
「鵝鑾」是排灣族語,意指「帆船」,因鵝鑾鼻附近有一巨大礁岩形似帆船(船帆石),故稱「鵝鑾」;而「鼻」則指突出的地形,意即岬角,故合稱為「鵝鑾鼻」。
鵝鑾鼻公園內視野遼闊、風光無限好。獨特的高位珊瑚礁植物與熱帶海岸植物繁生其間,除了是絕佳的戶外植物教室之外,也是戶外地質教室;因為「礁林公園」全區為隆起高位珊瑚礁,藉由四處縱橫的步道,可欣賞形狀各異的巨礁羅列。
台灣最南端
墾丁國家公園地處台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您可知道台灣本島最南的端點在那裡呢?很多人都以為台灣最 南端是鵝鑾鼻燈塔,其實不然,台灣最南點意象標誌,立於東經120度50分0秒、北緯21度53分59秒,位置在墾丁國家公園境內,鵝鑾鼻公園與龍坑保護 區間。由鵝鑾鼻公園旁的公路右轉後,可抵達燈塔旁的最南點停車場。在還沒進停車場前注意看左邊,往鵝鑾鼻露營區這條小路開車約幾分鐘,園區設有景觀設施及 標示台灣本島陸地最南點的三角水泥製標示。站在木造眺望平,讓到此一遊的遊客可立足最南瑞賞海景。
龍坑自然生態保護區
龍坑全區為隆起的高位珊瑚礁,以粗獷原始的地形景觀聞名,由於旺盛的侵蝕作用成就了區內崩崖裙礁、峽谷等獨特地形,形狀宛如一條龍,因而稱為「龍坑」。
遊客欲參觀保護區,必須遵守規定方得進入。需事前上網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核准,每日總量管制人數限定200人、每年五月整個月暫停開放,要讓保護區內的生物休息養生。
龍坑地形分為:海濱草原、珊瑚礁台地、峽谷、溶蝕、崩崖等五部分,其中海濱草原上成群的白水木和珊瑚礁上大片水芫花是台灣目前最大的族群
龍磐公園
龍磐公園位於佳鵝公路旁、是一處瀕臨太平洋的廣闊草生地,也是恆春半島最大的草原區。是觀看海天一色的好景點。此處視野廣闊沒有任何屏障,也是觀賞日出、晚霞及觀星的極佳地點。春夏季節綠草碧連天,秋冬時受強勁落山風吹襲,草色即由綠轉淡黃到枯黃,彷彿人們換季換穿制服般、頗有特色。
本區在地質上屬於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台地。由於石灰岩被雨水溶蝕,而形成崩崖、滲穴、列溝等地質景觀。
風吹沙
風吹砂為東海岸鵝鑾鼻與佳樂水兩遊憩區之中間站,距鵝鑾鼻約7公里。其臨近地區皆屬珊瑚礁岩,惟獨此處因地層為紅土及沙的混合物,經雨水和風力長期的侵蝕 而為沙的來源。夏天雨季時窪地雨水匯集,沖沙順著地形流向海洋而為沙河,白沙由台地邊緣垂直滑瀉約70公尺至海岸而形成沙瀑。冬天東北季風盛行時,將沙沿 崖坡吹送至崖頂,如此兩種逆向搬運作用,而造成風吹砂之特殊地形景觀。本區砂丘連綿總長1,500公尺,寬約200公尺,分成南北兩條,呈帶狀發展,走向 東北至西南,沿狹長窪地分佈直達船帆石後方之台地。 目前因為佳鵝公路的開闢及林務局種植木麻黃,以致沙源流動受阻,逐漸為蔓生植物覆蓋,昔日沙石漫天,宛如置身大戈壁的情景,已不復見到。
佳樂水風景區
佳樂水地屬滿州鄉,初名佳落水,係閩南語譯音而來,意即瀑布。民國64年 蔣總統經國先生蒞臨巡視,取安和樂利之意而命名「佳樂水」,並為無名之瀑布命名「山海瀑」,名山勝景經名人命名後,已為家 喻戶曉之風景區,遊客驟增。 由於瀕臨浩瀚的太平洋,砂岩和珊瑚礁久經強風和海浪的侵蝕,雕琢出各種不同形像的奇岩怪石,例如海蛙石、兔石、球石、方格石、蜂窩岩等,綿佈於二公里半的 海岸,令人讚嘆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本區動物景觀資源豐富,在海邊岩石狹縫及窪地內海岸邊可見到五彩繽紛,成群嬉戲的雀鯛、隆頭魚科之熱帶魚,另外龍蝦、九 孔、笠貝、彈塗﹝俗稱花跳﹞等海洋生物數量亦極豐富。由於沿岸為黑潮流經,水急浪高,大型洄游性魚類多,為海釣的最佳去處。每年二月至四月雨傘旗魚群集, 四月至七月為虱目魚苗盛產期,沿岸塑膠筏穿梭不息,和蔚藍的海水交織成一幅美麗的風光。
南仁湖生態保護區
本區由於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罕見人跡,除南山路之窪地南仁湖為管理處管有之外,其餘地區均屬國有林班地,小部份地區已遭濫墾或改植人造林外,多為濃密原始林 所覆蓋,其間孕育著上千種植生與各類野生動物,每年十月則有大批灰面鷲在此過境,景觀壯麗。完整之動物相及珍貴之植群,除富於學術研究價值外,並可以提供 環境教育育及景觀欣賞使用,是墾丁國家公園之精華所在。